人物志-奥苏贝尔
一、考情
奥苏贝尔的相关知识点在教育心理学中十分重要,这些知识点在近几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过程中常以客观题题的形式出现,需要考生对相关内容进行识记和理解,大概率会考查识记类或者理解类选择。
二、知识点讲解
(一)学习的分类
奥苏伯尔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把认知领域的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符号学习
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代表的意思。主要指词汇学习,如汉字、英语单词的学习。但符号也包括非语言符号(如实物、图像、图表、图形等)。符号学习还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如历史课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地理课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的学习。
2.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如掌握鸟有“前肢为翼,无齿有喙”这样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就是概念学习。概念学习分为两种: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前者是指由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后者是指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概念理解新概念。
3.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是指学习若干概念之间或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命题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为基础,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如学习“圆的直径是圆的半径的两倍”。
命题学习有三种形式,即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这也是奥苏伯尔概
括的获得新知识意义的三种同化模式。
(1)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学习者将概括程度处在较低水平的概念或命题,纳入
自身认知结构中原有概括程度较高水平的概念或命题之中,从而掌握新学习的有关概念或命题。如,先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再去学习幂函数、指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的学习,这种类型的学习就是下位学习。
(2)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上位学习是以概括程度较低的概念或命题为基础再去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例如,在学过直角、锐角和钝角后再来学习角的概念就属于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学习。如,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结构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
(二)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学习分类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者是否理解要学习的材料,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划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这两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不能将发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或者将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相对应,既存在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有机械的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也一样。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所谓有意义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的(非任意的)、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的过程。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非字面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有意义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受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第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固定点);
第三,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第四,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者旧知识得到改善,使符号所代表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第一点是有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第二、三、四点是有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
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1.接受学习的实质
接受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
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适合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学习者接受知识的心理过程表现为: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使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有清晰的区别,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
2.先行组织者技术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教学应用
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他提出了讲授教学的两条原则:
1.逐渐分化原则
根据逐渐分化原则,教学中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含最广泛的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奥苏伯尔认为,这种顺序是与人类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组织和储存方式相吻合的。因为下位学习比上位学习要容易,包含程度较高的概念于认知结构的最高层次,越往下,其包含程度越下降,并逐渐递减。
2.整合协调原则
整合协调原则要求学生对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奥苏伯尔认为,所有导致整合协调的学习,同样也会导致学生现有知识的进一步分化。因此,整合协调是在有意义学习中发生的认知结构逐渐分化的一种形式。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2)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
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3)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它既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都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应该说明的是,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比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元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比儿童早期有所减弱,特别是对长者的依附强度有所减弱,而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在这期间,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习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三、相关习题
1.关于学习的分类,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属于信号学习
B操作性条件反射属于刺激—反应学习
C各类动作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连锁学习
D把鲸鱼、狗等概括为哺乳动物属于命题学习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学习的分类。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其中,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掌握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其复杂程度高于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和符号学习为前提,如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二倍。D项中,“把鲸鱼、狗等概括为哺乳动物属于命题学习”体现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属于概念学习。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干,当选。
A、B、C三项:均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2.在学校教育中,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种族等特点,运用不同学习动机类型来激发学生学习。提出该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
A布鲁纳
B斯金纳
C苛勒
D奥苏伯尔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奥苏伯尔的学习内驱力。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这三者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元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他主张教师应考虑学生性别、年龄和种族的特点,由此确定推动其学习的主要内驱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D项正确。
A项: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创始人。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1917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当时盛行的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