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以“坚持人民至上”为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突出民心是最大政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是最根本路径、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坚持了人民立场观、群众工作方法观、正确政绩观、人民评判观、人民利益代表观,开启了人民观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精辟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心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情怀、立场和担当。面向新时代,各级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自觉站稳人民立场,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论述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强调了人民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核心地位。
——二十大报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凸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也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创造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二十届三中全会
应用文示例
示例1:【通知稿】
关于做好惠农政策宣传工作的通知
各村委会、乡属各部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广大农民群众及时、准确了解政策内容,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促进我乡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结合我乡实际,现就做好惠农政策宣传工作通知如下:
一、组建专业队伍。各村要成立以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为主的宣传小组,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宣传工作有序开展。
二、丰富宣传形式。充分利用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群等渠道,广泛宣传惠农政策。同时,组织宣传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开展面对面宣传,发放宣传资料,解答群众疑问。
三、突出宣传重点。重点宣传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确保农民知晓政策适用范围、申请条件和办理流程。
四、把握宣传时间。根据不同政策的实施时间节点,提前制定宣传计划,及时开展宣传工作,确保政策实施前农民群众已充分了解。
五、收集反馈意见。在宣传过程中,要注重收集农民群众对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为政策调整和完善提供参考。
各村委会、乡属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惠农政策宣传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确保宣传工作取得实效,让惠农政策真正惠及每一位农民群众。
A乡政府
XX年XX月XX日
示例2:【宣传稿】
暑期防溺水,安全不“放假”
——致全镇居民的一封信
亲爱的全镇居民朋友们:
暑期已至,天气炎热,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多次强调要筑牢防溺水安全防线。而我镇河流、池塘众多,水域情况复杂,近年来虽不断加强安全管理,但仍有部分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安全意识淡薄,私自下水游泳、嬉戏,溺水隐患时刻存在。为有效预防溺水事故发生,保障大家的生命安全,特宣传以下事项:
一、增强安全意识。充分认识溺水事故的危害性,家长要切实履行监护职责,教育孩子远离危险水域,不私自下水游泳、捕鱼等。
二、牢记危险区域。全镇范围内的河流、水库、池塘、积水坑等都是危险水域,严禁靠近和进入。
三、掌握自救技能。学习溺水自救知识,如不慎落水,要保持冷静,尽量放松身体,采取仰泳姿势露出口鼻呼吸,等待救援。
四、学会正确施救。发现有人溺水时,切勿盲目下水救援。应立即大声呼救,寻求成人帮助,或拨打110、120等急救电话,同时可利用竹竿、绳索等工具进行智慧救援。
五、参与安全监督。广大居民要积极参与到防溺水安全监督中来,发现有人在危险水域玩耍、游泳,及时劝阻并上报。
生命只有一次,安全重于泰山。让我们携手共进,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筑牢防溺水安全屏障,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暑假!
XX乡镇人民政府
XX年XX月XX日
大作文示例
以“人民至上”锚定改革发展的价值追求
习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这句话彰显了人民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核心地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坚定立场。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鲜明底色,是新时代改革发展必须坚守的价值追求,指引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前行。
何为人民观?简而言之,就是对待人民的态度和理念,是对人民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中地位与作用的深刻认知。于政府而言,人民是执政根基与力量源泉,只有紧紧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实现长治久安;于社会而言,人民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只有充分保障人民权益,激发创造力,社会才能有序发展;于国家而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繁荣昌盛离不开人民的团结奋斗,国家的政策方针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那么,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究竟该如何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到实处,做到真正的人民至上呢?
人民至上,首在倾听人民心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的声音反映着时代的需求和发展的方向。焦裕禄同志在兰考的岁月里,带领调查队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倾听民声,为治理兰考“三害”探寻良方......广大党员干部应以焦裕禄为榜样,将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广泛倾听人民的呼声和诉求,在乡村全面振兴、城市建设、民生政策制定等工作中,充分考虑人民意愿,让决策更加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
人民至上,重在解决人民难题。在教育领域,要推进教育公平、共享优质教育,为民族复兴筑牢坚实的人才基础;针对“看病难、看病贵”,要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加力巩固就业向好态势,要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在改革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至上,贵在依靠人民力量。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从河南林县人民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到三代塞罕坝人不畏艰苦、接续奋斗,把“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为苍茫林海,用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励人民群众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持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磅礴力量,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人民至上”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倾听人民心声、解决人民难题、依靠人民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稳步前行,让“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分论点积累:
牢记“为了谁”,厚植“为民情怀”
牢记“依靠谁”,走好“群众路线”
牢记“我是谁”,砥砺“初心使命”
服务为民,需秉持真诚之心。
服务为民,当锤炼专业之能。
服务为民,要创新服务之法。
常怀“民”与“情”,奏响休戚与共“同心曲”。
常听“呼”与“声”,当好人民群众“贴心人”。
常行“诺”与“责”,架起干群关系“通心桥”。
论述
·命题1·请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这句话的。
·命题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请谈谈你对这一句的理解。